林海 教案

2023-07-15

林海 教案 篇1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 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四)作业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野荷塘》。

林海 教案 篇3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 教案 篇4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