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2022-03-23

四、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提问: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学习本文的要义;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明确: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六、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七、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明确: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四个词用进去,描写应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3.本单元,我们接触了贾谊、司马迁、王羲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回忆以往接触过的古代文化,我们会发现:他们有高尚的人格,有坎坷的仕途经历,他们用艺术(文学或书法)为自己的生命注释。可借此开展研究性课题,课题如下: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