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2022-03-23(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加点字板书)
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3)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4)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都不相同。尽:完、消灭;全、都。之: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指厌倦的事物。俯仰: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期:至、及;读jī,周。殊: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3.研习第3自然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强调加点字、板书)
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
(3)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4)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提问: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评价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愿我们珍惜生命。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