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2-03-10

(8)、愿举国为内臣,比(于)诸侯之列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10)、使(之)毕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顷之(荆轲)未发
c、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f、固定句式
(1)、为之奈何?   “为……何?”译为“对……怎么办呢?”
五、能力提升
1、请同学讲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组讨论:根据故事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  荆轲被斩
六、分析鉴赏
1、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提问: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衬了荆轲的智谋非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明确:荆  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风貌。
                   荆 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