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

2022-02-24

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
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