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2、断句练习日过午/已昏鸡/栖于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 (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
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附:板书设计
[1]
[1]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以当南日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臣是以无请也D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予观乎巴陵胜状
C何可胜道也哉D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B小鸟时来啄食
C秦时与臣游D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②处于③当,任④占据⑤存储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墙往往而是
B客逾庖而宴
C呱呱而泣
D而庭阶寂寂
E某所,而母立于兹
F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②深③忠厚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②率先③在……之前④逝世的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②……的东西③被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②过失③拜访④超过⑤犯错误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②像③像……一样④至于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②任务③效果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代王锡爵说归氏散文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
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学习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欢
愉惨恻”的情思。
二、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
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
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
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
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
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3.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
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
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问。)
四、翻译课文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65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李课学习的重点词句,导入新课。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联结成一体。
2.作者围绕“喜”和“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在轩中读书的乐趣,体现“喜”;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贯穿;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脉络和感情基调。
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理解
为以“喜”衬“悲”。
三、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
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2、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中年丧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
《项脊轩志》课时计划 第3课时 (总第66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文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是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6、比较阅读: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流”。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项脊轩志教案 篇7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4.感受亲情
5.理清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
1.诵读全文,理清思路(局部思路 全文思路)
2.背诵第一 二自然段
3.掌握并积累几个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 有 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明代:
字: 号: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
被誉为:“明文第一” ﹑ “今之欧阳修”
2.作品简介:
项脊轩 :注解①
志:注解①
其它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三)品读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自读全文:
提出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抄写在一张纸上)
朗读第一 二段:
朗读第三 四 五段:
(四) 集体朗读第一段,协作完成下列问题
1. 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
平缓 亲切
2. 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
特点: 小 旧 破 漏 暗
感情: 喜爱
3.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
不漏
不暗 ( 亮 )
幽雅(美 )
静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试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受.
乐
4.思考并讨论: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
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
(五) 理清思路,背诵第一段.
思路:
(六) 背诵练习:
理解记忆:根据写作思路练习
(七) 练习
1.课本第一题的1和2小题。
2.课本第二、三题。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译 文
原 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教案 篇9
话题一: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1)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
(2)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查找课文)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中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归有光对世俗观念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5.相应练习。
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侧之思溢于言之外”。
[1]
[1]
项脊轩志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二.介绍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正确的是:1.3.5.7五.讲解第一段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教学过程:一.第二段: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①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一)分析第一层1.释义: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二)分析第二层1.妪:老妇人。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4.“先”的用法: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5.“所”的用法;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三)分析第三层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3.“若”的用法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4.“效”的用法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5.“当”的用法: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一.分析第四段:1.“故”的用法: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2.“殆”的用法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因地制宜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项脊轩志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