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促织

2021-06-05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沉浸: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松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等资料。课堂交流,教师总结重点:蒲松龄字号、作品类型、艺术特色。

2、学生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通解全文。按照教师课前提示的实词虚词列表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分小组汇报成果,教师梳理总结,要求学生课后上交此项作业。

3、学生通读全文,彻底解决疑难词句。

具体进程是:

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

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

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二、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