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案

时间:2025-04-05

课题2 《燃料和热量》(精选9篇)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篇1

  课时教案                           

  课题:  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难点⒈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探究活动与教师讲述结合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教师强调可燃物有许多是燃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第一小节,引出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

  煤: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氮、硫等元素,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煤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查看全文

课题: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精选3篇)

课题: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篇1

  教学设计

  潮阳一中政治组 张旺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2)理解:以基本事实为基础,通过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表现,深入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一概念。

  (3)运用:列举事实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2、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人文价值目标

  (1)增强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与关切。

  (2)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增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信心。

  (3)使学生认识人自身的社会美、智慧美和思维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难点:人类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点拔、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练习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统一,通过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208班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复习导入  

  2、讲授新课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投影显示资料及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

查看全文

课题2 燃料和热量(精选3篇)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篇1

  《燃料和热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了解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③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所以,本课题采用活动与探究的编写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有关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关于天然气,则是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在了解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本节通过燃烧反应中热量的利用,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从而认识到化学反应利用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1.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2.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拓展视野、观看录象与教师讲述结合

  课时:2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

  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

  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联

  系

  生

  活

  引

  入

  课

  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引出化石燃料的概念。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

  阅读教材,观看录象,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创

  设

  情

  景

  知

  识

  拓

  展

  1、煤是怎样形成的呢?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的主要成分(主要产物)

  3、煤的利用: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煤的应用

  播放录象: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主要是c,其次h、n、s、o

  3、干馏: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4、工业的粮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石油的主要成分(主要产物)

  3、石油的利用: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4、石油的应用

  播放录象: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主要是c、h、其次n、s

  3、分馏: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4、工业的血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创

  设

  情

  景

  知

  识

  拓

  展

  1、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纯净物吗?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主要产物)

  3、甲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鉴别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燃烧都是蓝色火焰)

  5、天然气的利用: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是混合物

  2、甲烷ch4

  3、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难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co2+2h2o

  现象:蓝色火焰、烧杯壁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点燃前注意验纯

  4、点燃、干燥烧杯、澄清石灰水

  5、沼气的应用与危害

  学会寻找物质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

  知识拓展

  介绍沼气和沼气的运用

  以及“可燃冰”

  观看录象

  听讲

  分

  析

  估

  算

  加

  深

  理

  解

  指导阅读表7-3

  分析课本表7-3,估算出我国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画出柱状图

  设问:

  使用化石燃料有什么优缺点?从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谈谈你对化石燃料名称中“化石”含义的理解。从中有什么收获

  分析图表

  计算年限

  画图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引入

  (第二课时)

  化石燃料被人们广泛使用.是因为它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发光、发热)

  实

  验

  探

  究

  下面我们来做一组实验。

  [实验7—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设问:这个试验说明什么问题。

  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开动脑筋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

  使学生从一些简单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寻找原因,总结结论。

  知

  识

  拓

  展

  放热现象

  1、定义

  2、常见的放热现象

  3、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1、

  2、所有燃烧、金属和酸的反应

  3、只要加热达到着火点即可,不需长期加热

  知

  识

  拓

  展

  吸热现象

  1、定义

  2、常见的吸热现象

  3、特点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1、

  2、加热、高温的反应

  3、需要不断加热,才能维持反应的继续进行

  拓

  宽

  视

  野

  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用途

  (通过多媒体说明,解析)

  初上述用途外,你们还知道互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哪些用途?(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

  学生观看录象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讨论交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

  介

  绍

  新

  知

  识

  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呢?你们有那些处理方法?

  要使燃料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一是要有足够的空气;

  二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小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归纳:略

  练习

  巩固练习

  课后1、2、3、4、5

  板书设计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1.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和用途

  2.甲烷的燃烧:ch4+2o2co2+2h2o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

  2、要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

  (1)是要有足够的空气;

  (2)是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针对已实施过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形象地认识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化学和理解化学,如液化石油气、煤气等,是生活中的常用物品。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篇2

  课题燃料和热量

  教学目的: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产品及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到合理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问学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

  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书p13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部分问题需预先布置学生准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活动结束前需对相关问题总结归纳。

  [课件连接]:在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学资源-教育软件交流中心-化学教育软件。

  2、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们来看一个它的实验

  [实验7-3]: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讲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阅读]:沼气的综合利用

  [讲解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学生活动]:根据书p135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

  [教师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学生活动]:1、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

  2、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燃烧才能产生热量?

  [实验7-4]:教师演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触摸、感觉。

  [学生活动]:记录现象,描述感觉,分析得出结论:不仅燃烧,其它反应也可能放热。

  [推测]:是不是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有例子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举例说明。

  [课堂总结]:学完本节你有何收获?

  [课堂练习]:目标p120一、二题

  [作业 ]:研究性学习:书 p138调查与研究

  书p139习题1-5,写在作业 本上。

  目标p121 三

  [课后记]:本节课涉及的知识广泛,需要学生事先做一些准备。课件效果很好。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篇3

  课时教案                           

  课题:  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难点⒈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探究活动与教师讲述结合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教师强调可燃物有许多是燃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第一小节,引出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

  煤: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氮、硫等元素,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煤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石油: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通过一些方法可以炼制得到许多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石油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做甲烷燃烧的探究实验,提醒学生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现象判断出甲烷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并根据该实验推断出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可燃冰”

  二、燃烧中能量的变化

  做探究实验——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

  现象:有气泡生成,试管壁发烫。

  结论: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时要放出热量。

  有的化学反应放热,如物质的燃烧、金属和酸的反应

  有的则吸热,如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要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二是要和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教师小结: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课题:瓢虫的花衣裳(通用2篇)

课题:瓢虫的花衣裳 篇1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前面学习了半圆形的造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画、做瓢虫的花衣裳来接触半圆形的造型。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2、能过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来做瓢虫。

  2、引导学生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及各种资料

  学生:收集瓢虫的资料,收集半球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金属丝、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瓢虫有什么颜色、花纹的,说说它的生活习性,知道那些瓢虫是益虫。

  观察瓢虫的图片,先说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并找一找它的特点。(从光泽、斑点、对称方面说)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瓢虫,比比谁画得快、画的圆。

  活动二:

  瓢虫的花衣裳很美丽,请学生想一想准备如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表现它的花衣裳。(主要从色彩搭配方面谈)

  建议学生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甚至可以改变瓢虫的固有色,或者一边用一种色彩。

  学生试着用绘画、剪贴的方法表现瓢虫。

  拓展:

  学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的样子,并像“切蛋糕”一课学得那样用切开再组的圆来表现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

  布置学生下一课时带瓶子盖等半球形的东西和其他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猜猜作者是怎样做的,并交流。

查看全文

7.4课题学习《镶嵌》(精选2篇)

7.4课题学习《镶嵌》 篇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三角形》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接着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镶嵌作为课题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重难点分析

  教材由铺地板砖铺地引入镶嵌问题后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地砖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引发学生的思索,接着又提出:哪几种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教材进一步提出:哪两种正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设问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完成课题学习.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让学生自己准备正多边形,自己拼图,自主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把平面镶嵌的条件与内角和公式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解题模型.

  二、 教学目标分析

  课题的学习,要求学生先实验得出结论,再把结论运用于实验,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所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平面镶嵌的条件,会用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平面镶嵌,形成美丽的图案,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查看全文

课题:《瓢虫的花衣裳》(通用8篇)

课题:《瓢虫的花衣裳》 篇1

  教学目标 :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们的外形特征,让学生养成爱护益虫,保护环境的习惯。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用几种方法来表现瓢虫。

  教学重点:

  瓢虫的结构

  教学难点 :

  如何拓展学生的想象、瓢虫衣裳图案的设计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课题导入  :

  1、讲述一个七星瓢虫的故事(录像),老师有一个瓢虫的故事,大家要认真听、认真看并回答问题:

  (1) 瓢虫有什么特点。

  生答略

  师小结:富有光泽,有斑点,且左右对称,色彩也很丰富,有黄色、红色、黑色、灰褐色等。

  (2) 瓢虫有几部分组成。

  生答略

  (3) 瓢虫有什么本领。

  生答略

  师小结:原来我们熟悉的七星瓢虫本领这么大,那同学们要不要爱护它们呀?

  2、师总结:瓢虫也像同学们喜欢穿上漂亮的衣裳。瓢虫也有自己美丽的花衣裳。

  引出课题——《瓢虫的花衣裳》

  三、新课教授(发展阶段)

  1、瓢虫的种类。

  瓢虫约有5000种,我国有300种左右,大部分是益虫。

  农民伯伯喜欢叫它们“花大姐”,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答:略。

  2、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瓢虫有几个部分组成,说一说,都有哪些漂亮的衣裳。

  主要有:

  身体:呈半球状,翅膀为半圆形、上面还布满花点。飞行时,翅膀展开为半圆;休息时,俩翅膀合成一圆形。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