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021-01-27
意犹帅也——写什么生2:读了你的文章,说实在的我很感动,这是我第一次读语文老师写的文章。我特别喜欢你改编卞之林的《断章》作为题记,我写作文的时候,也想到写题记,但老是不知道怎么写,老师,你在写《月亮桥》的时候,是怎么想到改写这首诗来做题记呢?谢谢。师:呵呵,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开头的题记,是我们前段时间学习的第一单元《中外短诗五首》中卞之林的《断章》。这首短诗我们学习的时候讨论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首诗的意味。昨晚我在构思写母亲的时候,就想到家乡那座母亲给命名的月亮桥,母亲多次在这个桥上一个一个地送我们兄弟姊妹去大山外求学,也在桥上等我们一个一个的学成归来。我们是母亲在桥上最美丽的风景,也是母亲今生最美的梦。所以就一下子就想到了卞之琳的《断章》,改造一下他的这首诗,用来作为自己的题记。很多同学作文时,喜欢在开头写一个题记之类的,但题记必须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也可以说是文章的一个引子。我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围绕题记来进行选材和构思的,题记含蓄的揭示了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其实,我们学的课文,有用之不尽的资源,我们的课文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有丰富的语言材料,有闪耀着的哲学观点,有震古烁今的典型事例,有光照千秋的诗文名句,都是我们作文的最好宝典,就看我们如何进行迁移、改造和创新。所以善用课本,巧用名著是两个重要的选择作文材料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精读课本和一些名著,情随意到,信手拈来,否则,你想巧也“巧”不起来哟。(板书):善用课本,巧于运用。生3:老师,我感觉你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写景虽然写得挺美的,但我老感觉没有第二自然段写的几句景来得自然。老师,你是怎样看的呢?(众生惊讶,然后鼓掌)师:呵呵,能挑出老师文章的毛病真是难能可贵之处,非常高兴你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写景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是点点勾勒几笔,第四自然段是细致描写,我这样写的目的是用景物来渲染和烘托母亲那美好的形象,都是景语,你这么一说,我也有这种感觉,似乎有堆砌之嫌。好的文章还得来源于反复的修改,古人有“推敲”之佳话,老师非常高兴接受你的意见,下去之后,我再去反复读读,力求把它“推敲”得更美。(学生鼓掌)刚才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启示:(板书)景物是为主题服务的,行文要自然。生4:刚才听了你读完《月亮桥》,被你文章中的情感所打动,你在评点同学的作文时常说“这是一篇构思非常新颖的文章”,老师你能谈谈你的文章构思吗?(生鼓掌)师:好!说实在的,刚才给大家朗诵时,我也非常激动。我刚才说了,母亲给我感动的东西太多,要想写的东西太多,月亮桥就是我感情的切入点,也是我想写母亲的线索。所以我选择的材料都是围绕着与月亮桥有关的材料来进行的。以时间为顺序,以月亮桥为线索,把我去求学时母亲送和迎的画面串起来,就象我们平日里看到的冰糖葫芦是用一根细棒把糖葫芦串起来买的,细棒就是线索,糖葫芦就是母亲送和迎的材料,母亲反复说的那句话“读到你书上画的地方去”就是一个细节,以此来展现母亲对我深深的期望。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在文章中有五次写到母亲不同于其他母亲微笑的气质和眼光,当你第一次在第三自然段读到“因为桥上站着我那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母亲”时,你也许会产生一种纳闷,为什么他的母亲不同于其他母亲的气质呢?难道仅仅是要孩子读书吗?天下的母亲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的呀!我这样在文章中四次写到,都没有揭示原因,直到第五次—也就是文章快要结束时,才道明原因,目的是引起读者读下去,“文是看山不喜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波澜,同时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因此在动笔之前,要想好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写的是怎样一个人?想抓住哪一点来展开叙述?所以动笔之前要做到(板书)怎么写:构思、剪裁、细节描写。谢谢这个同学非常有深度的提问。(学生鼓掌)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