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020-03-28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而,却。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
若 ①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说明烛之武具备了担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烛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光用“是寡人之过”自责,从谏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诚意感动了烛之武。
3.教师总结,引发学生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敬辞。执事,对对方的敬称。鄙:以……为邑。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为边界。肆,延伸。济,渡过。
虚词:以,来。
通假字:阙,同“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一词多义:
夫:①发语词:夫晋,何厌之有
②男人: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理解分析
(1)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上来,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君?
(仅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下节课具体讨论)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在教师指导下,串讲课文。
实词: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虚词:以,用。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词多义:
微 ①隐约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细小:防微杜渐
之 ①到: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③代词:子犯请击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