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时间:2025-04-0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12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杞(qǐ)子

  2、语言点

  A、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查看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本文的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品味浅易文言的能力

  3、正确认识烛之武的形象,能够历史客观评价,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导语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资料检索:《左传》的相关常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殽之战;

  2、学习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注:主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三)课堂交流

  本环节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就知识卡片的示例:

  1、通假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查看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范文(精选1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史书

  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左传》常识:

  《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查看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1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教学重点:

  1. 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预习要求: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不?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同学们知道这个武将是谁吗?”

  教师分析: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主角烛之武。

查看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1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传笔法的神韵。

  教学难点:诵读,推究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秦晋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由于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二、说背景

  1、春秋形势图

  2、结合课文第一段,学生梳理背景。

  时间:九月甲午

  事件:晋秦围赵

  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部署: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三、文言学习诵读法介绍:因声求气

  1、古人论述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清曾国藩《家训》

  2、气:

  含义之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

  含义之二: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气质等。

  四、三步诵读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气。

查看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