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2020-03-23

师:连起来告诉我们这样的悲剧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8、为了形象认识这一点,请同学们看作家是如何解读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
生: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
师:是啊,崔颢家在开封,离黄鹤楼不远,又不是没有盘缠,为何不回去?看来,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无独有偶,孙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说,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尊重家乡,却不愿再回去了,回家乡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园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孙犁对老家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认识到,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9、师: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生3、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
生: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
10、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11、       师: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生2: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师:大家说得对!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