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2020-02-05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XX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保持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