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时间:2025-04-05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通用3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1

  教材章节: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

  授课教师: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 学 过 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查看全文

归 园 田 居(精选16篇)

归 园 田 居 篇1

  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以下我们从设计意图、媒体设计、设计实施及教学设计流程图四个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媒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 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融汇了常用的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及电视机的功能,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片于一体,通过大屏幕和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的诗朗诵,将全诗内容缓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其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师对作者及其当时的背景作以简单介绍后,再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诗文描写的情景相符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全诗,为下一步把握全诗的意境、风格奠定基础。

  *媒体的有效介入,使诗歌的声、形、意、像完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因为媒体的介入,使得反馈与调整更及时、更准确,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查看全文

《归园田居》等诗五首(精选17篇)

《归园田居》等诗五首 篇1

  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

  2.把握文言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3.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1.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阅读提示”和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意了解作者、出处和诗体。

  2.要从整体上把握,弄懂每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景、物、事),要表达什么感情,逐步进入到诗歌的意境,还要看一看作者怎样运用精练,含蓄、形象的语言来叙事写景、表情达意的。

  3.可以将五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所写之景有何异同,所叙之事有何异同,所抒之情有何异同,写作方法有何异同。

  4.熟背、默写、理解这些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特别是诗人此时的心情来读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办法。

  2.难点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两首诗所蕴涵的情感。可为学生介绍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3.疑点

  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与市井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而在作家笔下为何这样恬淡安逸?《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什么?《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是什么意思?

查看全文

归园田居(通用12篇)

归园田居 篇1

  小白桦

  陶渊明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 暧(ài)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 深潭 方宅十余亩 四周

  榆柳荫后檐 遮蔽 桃李罗堂前 排列

  依依墟里烟 村落 久在樊笼里 喻官场

  3、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 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四句)

  4、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查看全文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篇)

《归园田居》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查看全文

语文《归园田居》教案(精选14篇)

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