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2023-08-31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1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精彩实录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归园田居》精彩教学片段

  导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作到二者并重。我们认为对人文的尊重,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对学生生活以及生命意识的关照。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生活。

  以往,我们在教学有关陶渊明的诗文的时候,对于他的归隐的行为常常是这样评价的,他的归隐一方面表现了他在浑浊的世风中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不迷失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选择又表现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追求。    可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就一定是这样的吗?

  我们在进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 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实录: 师: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不善农桑——草盛豆苗稀,可是他还挺高兴的从事农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隐逸农村的志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意在官场中迷失自己,我们对这件事该怎么看呢?

  生1:我觉得作者的品质挺高尚的,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以及家里的人,而不愿意成为一个剥削劳动人民的人。 生2:我认为作者在那样污浊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品质真不容易。

  生3:我认为作者应该选择像莲花一样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应该隐居。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如果他不归隐的话,他作官一定会为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如果他作官的话,这是与他的追求不相合的。

  生3:我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活着我觉得就应该为社会作贡献,我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为自己而活着。他的生活是自私的!

  生4:在那样的世风中,他的归隐是对统治阶级的很有力的批判,这不是他的贡献吗?更何况,他在归隐生活中写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难道不是他的贡献。 生3:我说的是当时的作者的选择,他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诗作会流传千古?

  生5:你们不要争论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去给作者的选择定性,我觉得生活方式没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之份,选择生活方式应该是我们的自由。

  (学生鼓掌) 生5:我们可以假设作者当官,应该是一个好官,最少能够为老百姓服务,他看不惯的是当时的官场风气,没有什么不好。他隐居了,写文章自娱,倒让他名垂青史,也行,假使说他一无所成,作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们难道会谴责他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我们连陶渊明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也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不快乐。

  师:很对,我想以前我们对作者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评价方法。我们不能对古人苛求,我们也不应该对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去求全责备,这是我们的自由,只要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危害人类,我觉得怎么活着就是我们的自由了。

  生6:我想,我们做人,可以归隐,可以写文章自娱,可以作官。我们可以作官造福社会,我们一样可以做一个社会上默默无闻的小卒,也许人们不知道我们的名字,但只要我们真真切切的活着,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价值。……

  后记:这是一堂很平静的一课,虽然我们难以说清楚谁对谁错,可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自己一定有自己的选择和评价。我们的语文要想真正实现其人文性的目标。我们必须摆脱政治说教的方式和方法,关键是教师不能给我们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材披以政治说教的目的。特别是对待古代的名人名篇,就如陶渊明,你怎么能简单的说他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呢?毕竟曾经还有很多人向往他的归隐生活呢!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4、归去如何(愿无为)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的第1课时,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二)、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⑴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思考: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清幽优美安定和谐和平宁静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小结全文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习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导: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你披荆斩棘历经高考,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不同,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二)以文本为基础探究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细品陶渊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渊明的人性光辉。

  (三)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是赞成还是反对?

  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难免有些许污浊之气和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学习陶渊明并不是学他的归隐田园而是那种纯净的坚守,最后得出结论: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积极进取为生活态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应,进一步渗透。 综合整节课内容,并联系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题目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八、说作业设计:

  写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说板书设计:

  十、说课后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上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入,注重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教育渗透;注重学生良好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对于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明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2、重难点把握准确适当,教学设计衔接较好,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板书设计规范切合主题,作业设计和目标一脉相承。

  不足:

  1、诗歌是朗读的艺术,因为课堂容量大,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的机会有点少,朗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应该齐读、范读、请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因为是公开课,学生难免紧张,加上高一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并未形成,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回答问题不积极,缺少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欠缺自我意识,课堂少了一些灵动和精彩。

  3、上课节奏有点快,不能很好的关照到学生,放手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参与。

  4、教学设计可以再做修改:不再是以“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线索贯穿,而是从探究文章入手,其文—其人—延伸拓展,这样环节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节省出来时间留给学生展开讨论。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5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属于必读课。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3、简要介绍陶渊明,晋代诗人,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侧重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听读,点拨“秽”、“荷”等字的读音,学生朗读。

  5、理解诗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请想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写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前2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后2句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然,反而享受着这劳作之趣。)

  (3)末句点明主旨,“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总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遁世思想。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7、朗读并背诵。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6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

  归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7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教这首诗,应该让学生体会它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田园美。这首诗的田园美主要体现在八句写景诗句上。美在何处?淡雅开阔: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绿,夹有粉红与雪白;远有村落、炊烟和桑树,淡淡的蒙胧中透出一股绿意。这是一幅淡雅开阔的田园画。恬静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风中摇动枝条,自得其乐;桃李在艳阳下自由开放,轻松自如。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往来耕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之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田野上,自然相处,和谐生存,是那样平和安定,舒适自足。生机盎然:诗人描绘的这片田园,桃红柳绿,鸡鸣狗吠,“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诗》),正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机,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反复吟诵这首诗中的写景诗句,静心默想,就会觉得这段话说出了陶诗的精妙。 

  人格美。这首诗是在陶渊明从彭泽县令任上挂印归家一年后写的。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极为准确极为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诗人为了保住做人的尊严,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佳去处——官衙,视为“尘网”“樊笼”,把读书人的最佳选择——当官,视为“羁鸟”“池鱼”,把脱离此“网”此“笼”获得自由作为最快意的事来抒写来歌唱,真是敢反历史潮流的英雄,可谓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诗人的人格美还表现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躬耕自给,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从陶醉渊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诗文中考察解读诗人,我们会更加为诗人伟大的人格而激动不已。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至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时官时隐。“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隐,并以此终老田园。在他二十几年的晚年生活中,遭过火灾,常常“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劝他出来做官,他却“挥手而去”,连这个朋友送给他的一大笔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么?是人格尊严,是人生自由,是心灵自由,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田园的深深喜爱之情,除了“性本爱丘山”这个重要因素外,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深恶痛绝。陶渊明为了远离昏浊腐朽的官场,选择了回归自然,退隐躬耕,“晨兴理茺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之二),陶醉于诗酒琴书亲戚情话之中,应该说,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诗中的田园那么美好,他抒发的情怀那么清纯,正是从另一面反映诗人对污秽社会险恶政治的厌恶。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语言美。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格外顺畅,特别爽快。而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含蕴着诗人对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几多深刻体悟,对当时社会和官场的几多憎恶, 

  对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几多反思!“守拙归田园”,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为田园画面增添色彩;配上“荫”“罗”两个动词,顿觉“榆柳”“桃李”情意绵绵,别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就像一个由近处慢慢拉向远处的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从幽深邃远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上下两句对用叠词,读来音节谐和,琅琅上口,更让人领略到一种悠悠邈邈、隐隐约约、情意绵绵的乡村远景。 

  欣赏这首诗的“五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我以为,这种认识是对渊明其诗其人的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所谓“消极”,通常用“不求进取”之义。陶渊明是不是“不求进取”,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以浮躁心态浅俗之见去解读渊明其诗其人。 

  诗人挂印归隐后,仅从《归园田居》之一就可看出,他倾心于两件事:“开荒南野际”,躬耕垅亩(诗人归隐的头几年,参加体力劳动还只是体验性的闲适性的,而后来遭遇火灾,贫病交迫,就完全以事农为业了);扑到大自然怀抱,融情醉心于山丘田园之中。陶渊明这样“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陶潜传》),力耕以自给;这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难道能说他是“消极”吗!依我看,非但不是消极,恰恰表现出一种无损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弥足珍贵的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陶渊明深受儒家影响,早年亦曾壮怀激烈,。“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十二首》,欲“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曾两次离家做官,欲践宿愿。然而,“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而自己怀琼握兰,不肯矫饰,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与诸如桓玄、刘裕这类置苍生社稷于不顾,专谋霸权的独夫民贼厮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归隐家园,独善其身。彻底归隐之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于朝政还是时时留心。应该说,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始终保持自身纯洁,归隐后并非心如枯井,不问世事,而是不断地思索、写作,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绝妙诗文。他是一棵“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远挖掘的精神宝库!陶渊明不是处世消极,而是知世知己知人,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实际最勇敢最高尚最惬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无悔的选择。 

  像陶渊明这样洞悉时世,不愿陷身浊泥潭,自善其身是“消极”,那么怎样是“积极”呢?无非是要人奔走于权力之场,去谋求一官半职,去猎取荣华富贵,以扬名显身,高居人上,成就“为国为民”的大业。可是,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想通过正当途径谋取权力,无异于缘木求鱼;偶然进得官场,不屈身违心,逢迎周旋,就会被视为异类,群小攻讦,善事难做,功业无望。既然人格不保,尊严不在,良心不存,还侈谈什么经国大业济民盛事呢!陶渊明不趟浑水,不辱己志,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把常人汲汲以求的当官发财的良好机会,淡然弃之。如此立身行事,“履信思顺”,“抱朴守静”,“怀正志道”,“洁己清操”(《感士不遇赋》,却被视为“消极”,那么,世态人心,未可知也。再说,世上人如其面,各有所别,为何都要把当官发财视作“积极”,而把从事其它职业的选择看作“消极”呢?陶渊明选择自食其力,回归自然,琴书为乐,难道不正是在实现自我吗?他以自己对田园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美文妙诗,树起了一块做我的丰碑,永世传诵。那些所谓“积极”者们,究竟给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珍视的东西呢?当今社会,浮躁浅薄之风,声色犬马之病,已经使我们的不少学生脚跟不易着地,难辨真假善恶,不分雅俗美丑。他们面对陶渊明这样的人这样的诗,本来就不易进入,往往以自己的浅薄之见,妄下结论,不肯深入体悟。如果我们又以如此肤浅的解读,用“消极”二字轻易打发,把学生引入歧途,岂不叫人痛心。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8

  一、学习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XX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温故知新

  背诵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2、思考: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三)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朗读诗歌(听课文录音后自己反复朗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提示:注意节奏和清肝处理,要反复朗读、吟哦,读出诗歌味儿来。思考1、从何而归?(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2、为何归来?(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2)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3)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4)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3、归向何处?(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1)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2)找出写景的句子反复朗诵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1、读诵《五柳先生传》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2、就你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9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10

  汕头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艽蟮挠跋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 教师范读

  2、 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 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 研习第一层:

  ⑴ 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 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   有余闲

  5、 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11

  一、导入  :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 教师范读

  2、 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 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 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 研习第一层:

  ⑴ 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 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                           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   有余闲

  5、 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归园田居》教学实录 篇13

  师:上课。同学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上课,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都这样怕提问,那么今天我们上一节无提问的课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这一节课虽然不提问,但是却有任务,有对话。第一个任务,请我们班声音最大的女生给我们读一下《归园田居》。

  (学生读《归园田居》)

  师:(夸张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个音读得不准,“荷”应读“贺”音。同学们,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吟诵,它和朗读有区别,要做到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听老师来范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归园田居》)

  师:(陶醉地)读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无穷啊(生笑)。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一遍。

  (学生吟读《归园田居》,读完后都很响地咂着嘴巴。)

  师: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诗人的感情,“愿无违”三个字要重读,读出拖音来。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师:这一遍读得很有诗意。下面请大家试着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地吟读《游山西村》)

  师:这一次我想听男中音来吟读这一首诗。

  (一位学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好,浑厚的男中音。读得不错,但我怎么感觉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读得再慢一些,再轻一些,重现出山村月下的宁静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体现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全诗。)

  师:大家学会了吟诗,下面我们再来译诗。在译之前,先做个预备工作,请大家先把两首诗的翻译读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韵。

  (学生各自读译文)

  师:大家说哪一首诗更难一些?(《游山西村》)。好,我们只译《游山西村》。首先我们来了解诗的内容,请大家关注诗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为什么诗人说还想再游山西村呢?(板书 再来游)

  生:因为山西村好玩。

  师:奇怪,这里没有过山车,又不能冲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这里究竟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诗人在山西村发现了“美”。

  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诗人眼中的美。首联美在人情、颔联美在风景、颈联美在风俗(板书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再来游)。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以诗译诗。把每联的十四个字缩成七个字,尽量用诗中的词语,用上老师板书的词,也像一首诗的样子。

  (生讨论,派代表上台填诗: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环水绕风景秀,箫鼓迎春民风淳,月夜拄杖再来游。)

  师:我把它称为:以诗译诗法。

  看来大家理解得不错。下面我们开始背诗。在背诗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套记忆的方法——信箱联想记忆法。请看投影,这十个词一分钟你记得住吗?

  (学生开始记忆,一分钟有几个同学表示能记住。)

  师:老师教你一种方法,不但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能记住,而且还可以倒着背,并且几天都不忘。咱们班平时记得最慢的是谁?(AAA)请站起来,刚才你记住了吗?(没有)一分钟后我相信你也能记住。请坐。我先教你一套人体信箱: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脚。这十个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们把它们当做信箱,借用它们帮我们记忆。怎样用呢?把面条装在头发信箱里,怎样装呢?用联想,面条象头发一样柔软。他很伤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着一枝鲜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疤。地理老师的心里装着一幅活地图。他的背上背着一个书包。我的手上充满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样,我们把它想得合理一点,猪脚。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能不能倒着背呢?试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书包、地图、伤疤、鲜花、山坡、墨水、面条。

  师:AAA,能背吗?试一次。

  生:面条、墨水、山坡、鲜花、伤疤、地图、书包、力量、水桶、冰箱。

  师:鼓掌。(走上前去摸头,握手)这个信箱还可以用到诗歌的背诵中去。以《归园田居》为例,每句中找出一个关键字词来。种豆、稀、晨、月、道、衣、愿。进行联想。

  脑袋上种豆子长出头发来。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喷嚏。我的牙齿象月亮一样洁白。脖子连接大脑和身体,国道连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着一件新衬衣。岳飞的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宏愿。大家试着背一次。

  (学生齐背《归园田居》,背书热情很高。)

  师:看来过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坚持锻炼,联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用另外一个方法来背《游山西村》。从中我们挑出关键词:笑、客、山、村、鼓、衣、月、门。

  大家分别把它们装进信箱。

  生:学生分别进行默想或小声地说。大约不到一分钟。

  师:大家齐背《游山西村》。

  学生齐背,兴趣高昂。老师板书: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

  师:看来大家都是神童,下面进行拓诗。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

  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从第一首诗中找出一句进行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

  生:早晨起来,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提着酒葫芦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间杂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顶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的裤子,这条田埂很狭窄,但杂草却很深,草中的虫子不停地鸣叫。

  生:衣服打湿了没有关系,只要我现在做的事不是违背我归隐的意愿就行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学诗一共四个环节,这也是我们学诗的一个好方法:吟诗、译诗、背诗、拓诗。我用四句话来概括这个学习学诗的方法:音停气不停,韵脚有拖音。以诗译诗法,偶句把韵押。背诗有诀窍,信箱是法宝。拓展诗意境,巧学效率高。下面我们一遍联想,记住这首诗。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