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
2020-02-04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张郎郎在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写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甘恢理写下了伤感的别离诗,郭路生写下了他的名篇《相信未来》。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同时大批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纷纷离开北京,郭路生因此写下了一批离别诗,如《送北大荒的战友》、《冬夜月台送别》等。12月20日他也离开北京,赴山西杏花村插队。在赴山西的列车上他开始构思写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选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XX年版)
【学习指导】
语篇感知
一、语篇结构分析
全诗共三个层次:
第1—3节,描述残酷的现实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第4至6节,交代“相信未来”的理由。
最后一节,年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再次号召要“相信未来”。
二、语篇脉络梳理
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 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 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 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 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 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第1节: 第一小节四句,侧重表现的是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
【品味】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体会】“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等意象暗示了“文革”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蜘蛛网”查封了炉台,“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就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能也是作者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写于1968年,当时国民经济近乎崩溃,粮食不够,生活用品奇缺,残酷的现实和舆论宣扬形成了巨大反差,希望破灭后是巨大的失望,信念破灭后是极大的失望和绝望。这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态。
第2节:本小节也是绝望心态的反映,只不过感叹重点是精神上的空虚而非物质的匮乏。
【品味】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