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2020-01-26

师:刘邦为了平息项羽的愤怒,想出了这招以退为进的妙招,于是才引出这出“鸿门宴”。有几处字词、句式要大家特别注意。首先是“为”在本文大量出现,哪位可以为大家整理、归纳一下?
生:“为”作介词,读“wèi”,例如“君为我呼入”,解为“替”;又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解为“为了”。但是当表被动时,如“吾属皆且为所虏”中,要读“wéi”。另外“为”还可以作动词,相当于英文单词“do”,它的翻译非常灵活,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是介词“替”,后一个就是动词,可译为“出、谋划”。再如“窃为大王不取也”中译为“认为”;而在“皆为龙虎”一句中表判断,可译为“是”。
师:很不错,能够把已学知识迁移到本课,而且归纳得很有条理。在本课,我们还要补充一个新用法,那就是43页的“何辞为”一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读作“wéi”。至此,我们已经掌握了“为”的所有用法,请大家做好整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字的活用类型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师:对!见了这么多的名词作状语,我们今天给大家做一个归纳。请看课件
【多媒体课件打出归纳。】
师:第一种:常以身翼蔽沛公。(比喻式,像“翼”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第二种:吾得兄事之。〔以兄礼,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第三种:道芷阳间行。(抄小路,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第四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第五种:亚父南向坐。(朝南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第六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晚、连夜,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学生做笔记
师:还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请大家特别注意。
生:指“……的原因”。
师:“所以”在文言中还有一种用法是什么?
生:表“用来……的方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另外还有“非常”的意思是什么?
生:意外,是古今异义。
师:本文还出现了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生:(此起彼伏地喊)婚姻、山东、河北、河南。
师:同样请大家下去后整理、归纳。还是回到表演的话题上,哪个组可以评判一下本文的主要角色项羽呀?
生:我们组!我们觉得王志斌同学对这个角色的把握还不到位。
师:终于有大胆提出批评意见的了,很好!请王志斌同学不要介意,有指正,才有进步嘛,我们倡导的就是在相互切磋中学习、提高嘛!请谈谈你们组的高论。
生:我们组认为文章对项羽的刻画似乎表面上并没有其他角色那么鲜活,王志斌同学的表演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项羽这个角色恰恰就是在这不分明中见真性。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反应除了开头的一处“大怒”之外,似乎并无任何大的举动,但是他的每次被动的反应背后都无时不透露出这个人物的自矜功伐的性格特点。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比较缺乏心理描写的,而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外化的言行来流露,而项羽的一番似乎不张扬的言行其实都包含着他的个性特点,这是需要演员仔细琢磨,通过细微的面部神态来表现出来的。表演难度更大。而王志斌同学在表演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个问题,使得这个人物显得没有光彩,比较呆板。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