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3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一、 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

  《鸿门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这篇课文,我们准备尝试着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来进行阅读分析鉴赏。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项羽)、语言、动作、表达技巧(衬托)

  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课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2、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以情节带语言” 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查看全文

《鸿门宴》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查看全文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6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查看全文

《鸿门宴》教学设计(通用17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一、 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

  《鸿门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这篇课文,我们准备尝试着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来进行阅读分析鉴赏。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项羽)、语言、动作、表达技巧(衬托)

  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课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2、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以情节带语言” 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查看全文

鸿门宴 教学设计(通用3篇)

鸿门宴 教学设计 篇1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查看全文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6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