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凳湖(节选)教案
2020-01-08梭罗的这本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瓦尔登湖是一个象征
姚业涌
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处十分静穆的名胜,梭罗之所以选择瓦尔登湖,或许有这样一些因由:
——行使人生的权利。关于风景,梭罗喜欢这样两句诗: “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身在市廛,勘察大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尤其是当今商潮涌流中的人们,常常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这一权利。虽然做不到梭罗那样绝俗,但是总不能失去勘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机会。 “人们倒更愿意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时常感到有这么个需要,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向了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梭罗便这样在湖边住了两年零两个月,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湖水。
——追求人生的静谧。梭罗在书中多处描绘瓦尔登湖的幽静。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具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葱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看来,梭罗已经把这个湖当作自己的伴侣。她娴静而多情,驱散了他的孤寂。作者把他的珍爱奉献给读者,共同分享。梭罗用这种心态来看一个湖,正是他的心境的反映。难怪译者徐迟指出: ( 瓦尔登湖 ) 是一本寂寞、怡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要把心安静下来。
——探求人生的规律。梭罗自白: “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而我却没能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毫无察觉。”
梭罗在要结束这本书的写作时说: “我感激的是这一个湖,深而纯洁,可以作为一个象征。”真应该感激梭罗,是他发现了一个湖,一种人生的品格。让我们走向生活中的“瓦尔登湖”, “最接近万物的乃是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
( 节选自 ( 博览群书 ) (< 瓦尔登湖 ) 阅读札记 ))
敬畏自然,向生命说“是”
于 硕
“自然问题”是 21 世纪的“世纪问题”, 21 世纪人将以“还自然之魅”为己任。人类曾在科学进步的亢奋中,背叛自然, “征服” 自然,直到将活的神秘的自然变成死的机械的自然。如此继续下去,人类将失去养育我们的自然“乐园”。法国思想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在他的著作《还自然之魅》 ( 庄晨燕、邱寅晨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年出版 ) 一书中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不再有能力反抗自身的贪欲、专权和麻木,那么就只能听由自然革命来替天行道。
灾难:自然冤魂愤怒的反抗
20 世纪,人类在战争、扩张、发展中狂奔、追逐,只是在人为划出的“世纪之交”才歇一下脚。放眼望去,发现被当成征服对象的自然正在愤怒反抗,悲怆地用滚过大地之躯的各种灾难提醒我们它依然存在,生命有赖于它。•
如果人类不再有能力反抗自身的贪欲、专权和麻木,那么就只能听由自然革命来替天行遭。只是再次现身的自然,伤痕累累,更像重返人间的冤魂。而不肯退出舞台的,是那个打败了自然但却灵魂空虚的机械世纪,是一个超自然的,但却从上帝独断到理性专制的千年。自然的废墟上,各种延迟爆发的威胁正在.急剧变成现实:近日造成十多万人死亡的印度洋地震海啸,核污染和食品致病,资源的匮乏和无节制的开发,大气失衡中的酷暑,生态失衡下的瘟疫 ( 禽流感、 “非典”、艾滋病 ) ,生命优生情结造成的疯牛、克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