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凳湖(节选)教案

2020-01-08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1817 年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 (1833 — 1837 年 ) ;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1838 — 1844 年 )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 (1841 — 1843 年 ) , 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 1845 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 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 ) 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 (on civil disobedience) 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论文。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然后,到了 1854 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1859 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此后他患了肺病,医治无效,于 1862 年病逝于康城,年仅 44 岁。他留下了 ( 日记 )39 卷, 自有人给他整理,陆续出版,并有多种版本和多种选本问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他的读者将会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是精美绝伦,世上罕见。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对自己的出生地, 即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康城是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首义之城。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正好合适”,适逢美国知识界应运而生的、最活跃的年代。在美洲大陆上,最早的欧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正是美国文化的发祥之地。而正是在马省的康城,点燃了美国精神生活的辉耀火炬。小小的康城,风光如画。一下子,那里出现了四位大作家:爱默生,霍桑,阿尔考特和他,梭罗。 1834 年,爱默生定居于康城, 曾到哈佛大学作了以 ( 美国学者》为题的演讲。爱默生演讲,撰文, 出书,宣扬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觉的卓越的人, 出过•一本《卓越的人 ) ,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先驱者身份所发出的号召,给了梭罗以深刻的影响。
在爱默生的推动之下,梭罗开始给《日晷 } 杂志寄诗写稿了。但一位要求严格的编辑还多次退了他的稿件。梭罗也在康城学院里作了一次题为 { 社会》的演讲,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到 1841 年,爱默生就邀请了梭罗住到他家里去。当时爱默生大肆宣扬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办了个先验主义俱乐部似的。但梭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在一段日记中他写着: “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吟,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并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无屿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的好。”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