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

2019-10-20

3.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诗人是如何围绕“幸福”抒发情感的?
明确:本诗是一首风格明快、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第一节,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节,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无法独享,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情感得以强化。第三节,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诗人的幸福,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诗人的情感再次扩大强化。整首诗都洋溢着乐观、欣喜、幸福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2)海子对“幸福”是怎样阐释的?和常人的幸福观一样吗?
明确: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常人理解的“幸福”不同。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官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生活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诗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布与他人、他物,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这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博爱之情。
(4)诗人是否真的移居于“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里,过着先人那种粗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
明确:“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它只是诗人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理想中的形象化描绘。诗人借“居”于其中粗朴生活的描述及传达与亲友感受的叙述,表明自己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真情的希冀和向往。
(解说: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本诗的创作背景或目的。有人认为它创作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都在新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面前受到冲击,或固守,或崩溃,或更新,该诗表达了海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女友的爱情诗。“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并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每个人,但从诗歌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曾一果)再如作品的情感问题。有人认为诗歌情感是积极、昂扬的。也有人认为:在暖橙色的基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诗中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寄寓了诗人善良、真挚的意愿和对理想热烈的追求。海子一方面歌唱生命,歌唱生命中的激情,歌唱生命辉煌的瞬间;另一方面,他又看到这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被迫去表现这生命的痛苦。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潜在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鉴于上述情况,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生命体验为着眼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