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与歌》教学案

2019-10-09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富兰克林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戴高乐
二、文本研习
1、将“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中的“吐”改成“唱”好不好?为什么?
2、层次结构
全诗共三个小节:
第一节写“   ”:“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枝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尽管写的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第二节写“   ”: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
第三节四句诗画龙点睛,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忽然出现转折:很久以后,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活在朋友心中。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                           。
3、艺术特色
(1)意象鲜明  寓意深刻
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这就是       ,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2)构思巧妙
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都是送入“    ”,都“       ”,又都是眼睛跟不上。诗人抓住两者的相似处,构成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更妙的是,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而是给读者以思索玩味的余地,第三节再指出箭与歌的归宿,就让我们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
(3)语言形象
这首诗用形象的诗歌语言概括了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毫无说教之感。通读全篇,我们听到的是歌声,看见的是蓝天、绿树、利箭,它们全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而且彼此结合得和谐自然,天衣无缝,译文与原诗韵脚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仍能体会到原作淡雅飘逸的情韵。

三、问题探讨
1、诗中对“箭”和“歌”的描写,寓意丰富,请加以体会。

2、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上有没有关联?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课下练案
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让我怎样感谢你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