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诗赋论(节选)

2019-10-09

5、七言古诗体期
七言古诗的基本节奏上四下三。它到魏晋时代仍只限于歌行,如曹丕《燕歌行》。七言诗发展突破了原来的句句押韵的限制,是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手中完成的。《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运用大量七言句,又夹杂五言句,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体。就成为唐代以后七古的基本模式。
6、近体诗体期
近体诗是以唐代人观念来说的。近体诗在齐梁时已经兴起,沈约开创了“永明体”。到唐代沈全期宋之问手中,律诗成熟,成为比永明体更严整的近体诗。
⑴律诗
唐代科举取士,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贴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所以,尽管由于科举试帖的影响,现存资料中间唐人所作五言律诗,在数量上几乎达到七言律诗的一倍,而七律名篇则并不亚于五律,其作用于后世也更为深远。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五言成熟在先。五律在唐初已有少量完篇,如王绩《野望》;“四杰”的大量创作,为这一诗体奠定了基础;到沈、宋,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规范化。进入盛唐,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趋向省净自然。
中唐以后诗歌的演变,七言愈来愈占优胜。七律的兴起,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到晚唐温、李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晚唐律诗最为发达。
五律:定型于初唐,兴盛于盛唐、中唐。
七律:起于盛唐,发展于中唐,兴盛于晚唐。
⑵绝句
以绝句而言,成形于初唐,但进展较快,至盛唐已经高度成熟。杜甫始加以变化,元和诗人衍申扩大,都未能妥善解决变革中的矛盾。晚唐完成了这一蜕变,创造出两种变体,而较之盛唐正格,艺术的圆到亦未见超越。
五言绝句源于汉味乐府古诗 ,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体貌上更为高华流丽,注重风神摇曳。两者虽有差别,而其本的美学要求并无二致,不象古风中的五言和七言有明显分途。
与五绝相比,七绝在初唐数量甚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较为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
但进入盛唐以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与五绝并驾齐驱。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李白和王昌龄二人,李俊爽、往婉深、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各有至处。俊爽则接近自然,婉深则偏于人工,清疏者气盛,浓密者意胜…………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而王昌龄却又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尖新明快与委婉深曲,形成了晚唐绝句的两大派系。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