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2

2019-09-12

关于《雷雨》的含义:一是全剧的自然背景,成为推动全剧故事情节的线索和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象征了当时社会和封建家庭沉闷、黑暗,预示暴风雨的来临。三是塑造了具有“雷雨”性格的、不惜一切、不顾“乱伦”反抗压迫,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女性蘩漪。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既同情她的遭遇和反抗,受到周家两代的蹂躏,引发她的反抗,说明了环境如何把她逼成这样;但也批评了她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上的反抗是利己主义的,残忍的,最后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关于《雷雨》中的矛盾冲突:剧本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周朴园、蘩漪、周萍、周冲、鲁侍萍、鲁贵、鲁大海、四凤。构成了夫妇、父母、父子、母子、母女、兄妹、兄弟、父女、主仆之间的复杂矛盾。但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矛盾冲突呢?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说法: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剥削阶级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2)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与以蘩漪为代表的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之间的矛盾冲突;
(3)周萍与蘩漪之间的矛盾冲突;
(4)封建家长周朴园与妇女之间的矛盾冲突;
(5)周朴园、周萍一方与侍萍、四凤一方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此,曹禺自己在1980年10月杭州讲学时认为:“这个戏的矛盾主线是什么?在我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过。以后问的人多,逼得我去思索。《雷雨》写了两家人——周家和鲁家,这两家有极密切的关系,又有很深的矛盾。按我的意见,戏的中心人物是周朴园,他的对立面是鲁侍萍。要说矛盾主线,这就是矛盾主线,其他人物的矛盾,都是从周朴园、鲁侍萍身上派生的。”但是,他又说:“我虽然这样分析,自己还是怀疑这种分析是否科学。”
关于周朴园人物形象:周朴园是周、鲁两家悲剧的罪魁,是一个封建专制家长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在他身上,既有封建阶级的专横霸道,又有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不择手段,更有两者共有的残忍、狡诈、虚伪、自私的本质。这个人物的深刻性,在于揭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作者自己说:“这个人坏到家了,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好人的程度。”他在矿上、家中都是一个专制的“暴君”。
关于他对待鲁侍萍的问题,有人认为他的怀念是虚假的,作者对此不同意。他说:“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也是一个‘人’。他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侍萍的感情,保留了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辰,客厅的摆设仍保持着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不是虚伪的,而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诚怀念。”“但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年轻、美貌的侍萍,当三十年后,变成‘老得不象样了,满脸皱纹,穿一身土头土脑衣服’时,他立即摆出本阶级凶狠、残忍、极端利己的本质。这也是‘人性’,一个剥削者的人性。”(1980年杭州讲学记录)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本专题为古典诗词赋专题,选取了唐诗4首,南唐及宋词4首,唐、宋赋各一篇。这些作品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艺术,熟悉与否,成为一个人是否有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从小学以来,语文课本中已经学习了许多古典诗词,进入高中,应从更高层次,即从积累整合(同一作家、或同一流派、风格、体裁的作品的归纳、比较等)、文学鉴赏角度去学习。教师也要从这样的要求去帮助、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中必要的作家、作品知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去鉴赏、评论的方法,掌握诗歌评论的一些术语。还应该围绕课文中的作家作品适当拓宽阅读面,引导学生课外扩大阅读,领略和鉴赏到更多作家不同风格的名篇佳作。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