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一)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

一、经世济民
复习概要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体会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
2.研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体会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了解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感悟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
复习要求
1.能分析孔子对“将伐颛臾”的态度,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主张,体会他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能分析孟子两次比喻说明的道理,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能够在理清文章论证脉络的基础上,说出孔子与孟子说理方法的不同,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表现力。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整理文中“以”“于”“因”“也”等虚词,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摘出文中所含的成语
5.摘出文中判断句与省略句,并归类整理,初步总结文言判断句的用法,了解省略句的种类和用法。
教学建议
本板块2篇文章是古代经典政论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专题设计的特点,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感受杰出人物言论及其事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悟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在文本研习中,逐步导向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两篇古代政论文比较简短,但语言点比较多。教师可在文章所体现的主要观点和语言特色方面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可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研习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疏通文意:哪一句交代了谈话的时代背景?孔子几次批评自己的弟子?语气各是怎样的?孔子的批评虽然严厉,但摆事实,讲道理,让弟子们心服口服。摆了什么事实?讲了哪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层次?用类似的问题组织文本阅读并随机解决语言问题。也可以就文本中经典的话语,联系社会现实,举例分析一些古今文化中共存的人的心理现象,比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即可拿出来具体讨论,再回到文本中去,体会这句话的精妙所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祸起萧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切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克服学习先秦散文中的语言障碍。
进入《寡人之于国也》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与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这样,就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进入下一篇文章的阅读。
在本文阅读中,“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阅读全篇,让学生逐步体会论辩中孟子和梁惠王心态的变化;进而摘出文中表现作者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句子,把握他阐明“王道”的过程,体会他高超的论辩技巧,从而认识他的仁政思想。
二、英名与事业
复习概要
1.学习为实现政治理想、社会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
2.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站在精神的原点上,回望伟人的事业,守护他们的遗产,增强为民族振兴、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