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2

2019-09-1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出“道”的概念,倡导“道法自然”,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返朴归真,无为无求,至庄子又发展为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无待”“逍遥游”)。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法”(建立法律法治)、“术”(权术)、“势”(君主集权)。
墨家以墨子(墨翟)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非乐、非命、尊天、节用。

必修(四)的四个专题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人是要有理想的,尤其是年轻人,更要确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才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才有不断奋发前进的动力。在当今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混杂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在青年学生中进行理想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本单元选取了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文章,在于启发青年学生确立为国为民的理想壮志。
本单元选取了孔子、孟子两篇古文,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仁政”和“以礼治国”思想,在领会内容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先秦古文的一些知识。两篇演讲词是恩格斯、马丁•路德•金的讲话,在领会内容的同时,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和写法。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感情激越,文字精练,值得写作借鉴。

课  文                 教    学   要    点
   人文思想内容      表达、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
(议论文)
孔子 
联系初中学过的《论语》选录,进一步了解孔子思想及《论语》一书。
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并能正确、客观评价。 内容和结构:文章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及学生不阻止的辩解,进行批驳,并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第一段以颛臾是鲁国属臣的事实、以“礼”为原则批驳季氏攻打颛臾。第二段以名人名言、生活事实及双重比喻为论据,批驳冉有、子路不能劝阻季氏的失职。第三段以自己的治国主张驳斥季氏攻打颛臾“为子孙忧”的借口,驳中有立,正面阐述了反对武力、“德”、“礼”治国的主张。
论证和语言:《论语》为语录体散文,但有少量篇目已发展为对话辩论体,本文即是。本文是驳论为主,驳中立论。采用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其中一些语言如“均贫”、“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萧墙”等成为著名成语

《寡人之于国也》
(议论文)
  孟子 

联系初中九下《孟子两章》,进一步了解孟子思想及《孟子》一书。了解和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 内容和结构:《孟子》散文从《论语》、《老子》等语录体发展为对话论辩体。本文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开头批评梁惠王对百姓“小恩小惠”并非仁政,接着具体阐述其“仁政”主张:首先是与自然和谐,作为百姓发展经济的基础;其次是发展经济,奠定“仁政”的物质基础;再是加强教育教化,引导百姓讲礼仪。末尾强调:统治者不能将国家百姓的苦难推向客观,“王无罪岁”,百姓便会归顺拥护,“仁政”也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论证和语言:《孟子》散文善于辩驳,逻辑严密,气势充沛,层层推进,无可反击。本文采用“连环推理”论述“仁政”的基础和步骤,就是如此。在语言表达上,善于运用寓言、成语、比喻、排比等,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不违农时”的排比句等,显得说理充分,气势充足。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