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同步训练
基础集训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雏菊(chú) 恢复(fù)
冉冉升起(rán)
b.图案(tú àn) 陈迹(jì)
追逐游戏(zú)
c.凋谢(diāo) 焚尸(fén)
万众瞩目(shǔ)
d.沼泽(zhǎo) 处决(chǔ)
婆娑起舞(suō)
提示:d/冉 (rǎn),逐 (zhú),瞩 (zh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祷告 纳粹 颠倒 难以想象
b.废墟 掩映 绞刑 惊惧万分
c.祷告 嬉笑 肯求 心智健全
d.隐秘 窒息 凝重 表情木然
提示:c/恳求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子夜:半夜。子,半。
b.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怖,害怕。
c.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使,派遣,支使。
d.囚徒:囚犯。徒,指某种人(多含贬义)。
提示:a/子,子时,旧时记时指夜里十一点到一点。
4.在句子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完全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也有人想通过访问 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②一些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 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 的喊叫了。
④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
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 遇难者 受难者 死难者
b.受难者 死难者 遇难者 幸存者
c.遇难者 受难者 幸存者 死难者
d.死难者 幸存者 受难者 遇难者
提示:d/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婷、杨兴合作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报道香港回归的力作。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