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2019-09-12

整体感知
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有多么庄严,也没写欢庆回归的人们有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从而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作者叙述了采访奥斯维辛的经过,并且通过引入一些背景资料,介绍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本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课文探究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何深刻的含义?
提示:标题有两层意思:(1)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提示:(1)英国的告别仪式在晚6点15分,正好是日落时分;(2)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含义?
提示: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提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句中,“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该如何理解?
提示: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6.《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提示: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向读者展现了奥斯威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威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威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威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话语貌似平静,却深刻揭露了纳粹罪恶。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