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骚 学案

2019-09-10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血泪凝结成的生命挽歌
——浅析《离骚》中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强大、富裕的道路。
    大家知道,儒家高扬道德大旗,主张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不仅把“修能”(修饰才能)作为圣人的目标,而且具有浓厚的以圣人自诩的倾向。他在诗中借香草喻内在的美德,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所有的这些都刻画出高洁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试图以道德理想促成“美政”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扬道德理性来整治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他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中的圣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于是,对楚王的怨愤和对“党人”的鄙弃萦绕于怀,诗人最终遭谗见废,导致“美政”理想的幻灭,“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令人深思。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昏庸的君王面前,在奸邪的“党人”面前,既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楚国,且又不愿离开自己的祖国(“忍而不能舍也”),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去殉他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和“美政”理想。这是屈原悲剧性结局的一面。另一方面,崇尚圣人的德治,试图以此建立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但是,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定会被屈原的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吧!请你以“屈原的求索精神”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充分领悟屈原人格形象的魅力吧。
    导思: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我们在探究时要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
探究:第一步,讨论问题: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第二步,查找屈原作品中有关求索精神的句子、事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
第三步,分组阐述,展示成果。
诗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对联
(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