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2019-09-10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穷困,经济困难。
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见。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3.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 (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能力提升
梳理课文情节:根据故事发展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分析鉴赏
分析第一部分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合作探究
1.讨论第二部分人物动作、语言及场面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了行刺的准备。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