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2019-09-10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重新整理,分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该书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全书侧重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突出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风格是: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战国策》文章的特点还体现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2)相关背景。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后来秦兵进攻各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就让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企图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情的始末。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基础积累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迎宾赞礼的人。)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
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
信息筛选
找出本文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常见文言句式。
明确:1.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乃欲以生劫之: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2.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