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 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⑵ 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凶恶)
⑶ 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地方窄,空气浊)
⑷ 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小便。”
①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乱哄哄。)
②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
③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
⑸ 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
①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狼狈不堪。)
②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的男子的威迫。)
③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害怕。)
④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⑹ 第二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表现了包身工长期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⑺ 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1~5段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介绍恶劣的住宿条件,这是群像的描写,写的是“面”,作者还写了群体中的个体即“点”。“点”写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