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二)
2019-06-27合作探究
学生集体讨论: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呢?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要人为地、主动地去感受生活,要培养自己有动于衷、常动于衷。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地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一个微笑、一阵和风、一次偶然事件,都会使有心人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出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2)调动生活情趣。
创作者应该总是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歌颂和弘扬正义,批判和摒弃邪恶,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作者所应该做到的。
(3)要抓独特感受。
因为从古到今,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使我们现代人承继了古人的大多数感觉。比如:看到红色,我们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看到帘外雨潺潺,会感到愁绪满怀无处诉;看到月上柳梢头,会想到伊人在何方……生活中应努力让自己感受到独特的景致或情感,使你的文章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比方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许有人说像夜一样,这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又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
2.怎样才能做到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明确:(1)反复思考,不断深入。
对生活的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寻找到最佳的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2)要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点。
写一个人,应着眼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对事件意义的发掘,不仅要写人物做了什么,而且还要写出他为什么这样做,发掘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动机;不仅要发掘事件的意义,还要从多方面的意义中刻意寻求最根本、最动人、最深刻的那一点,以此来告诫自己,启迪他人。
能力提升
片段练习:1.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位母亲,要写出深深的母爱,要有真情实感。
2.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位父亲,要选能触动心灵的事来体现父爱。
(分组讨论写作,组内交流,推荐好的,组与组之间交流。)
(此片段训练也可安排在平时完成。)
示例:
我的母亲(片断)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难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