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2023-08-27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请根据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1~3——导语

  ?4~29——主体

  ?30——结尾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如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5.17,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幕;

  ?1960.2.19,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4.24,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9.21,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1.9,“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3.25,“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2.30,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10.15,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4.【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成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本文的结尾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6.【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7、探讨交流 : 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报道,同时,课文是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图片激趣法、信息归纳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关注国家大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运用图片激趣法)

  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空的探寻,直到万户做出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这一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的“飞天”历程。

  二、回忆旧知

  1、回忆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结合本单元的第一篇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并区分新闻中的“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结构、熟悉内容

  1、对照新闻的一般结构,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完成表格:(运用信息归纳法)

  读新闻析结构

  2、重点学习“主体”部分(运用合作探究法)

  解决思考题: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顾了哪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二、给主体部分拟个对仗式标题。

  问题一,难度不大,让学生先自己通过抓显示思路的关键词(时间词)找出事件,然后小组讨论,有分歧的讨论解决,最后老师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板书出意义重大的事件即可。

  问题二,结合刚学习不久的知识梳理课“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既练习对联写作,也高度概括出中国艰难航天历程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难度比较大,允许小组合作解决,先组内从内容概括和对仗要求两个方面进行修改,然后,各组推荐出好标题板书到黑板上。

  好标题展示:①数十载钻研苦苦尽甘来,几千年飞天梦梦圆神舟。(原标题是:数年钻研苦苦尽甘来,百年飞天梦梦圆神舟。教师从内容和对仗角度点评并稍作修改。)

  ②半个世纪经风雨求索,几代精英苦钻研助飞。

  教师拟标题:航天梦使举国上下立志展翅,神舟行让男女老少笑看苍穹。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对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顾的几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板书,补充出“神五”

  飞天后我国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号(载人)20xx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

  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

  指挥长:聂海胜

  2、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xx年9月25日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xx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搭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神舟八号于20xx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不载人。

  4、神舟九号飞船于20xx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飞行乘组,执行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xx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注明:以上资料主要由学生完善,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业

  选取身边的事情,依照新闻的一般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篇3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四、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