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教学设计

2019-06-13

作业设计
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试着写一篇报告文学。
板书设计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  对比
习题解答
一、《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
参考答案:《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结合记者的职业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背景的作用,由此深刻认识课文的主题。
参考答案: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设题意图: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中的客观叙述和主观情感两种因素,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不受报道约束的传媒素养。具体到课文,则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参考答案:记者在文章中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多种,有的是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在话语中表达情感,有的则是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由事件本身的残酷性、震撼性等因素显现自己的情感倾向。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