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2

2019-05-26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回目录
从质疑到创新
贵在一个“新”字
[学习目标]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
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