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
——刘勰《文心雕龙》
“用词”、“用事”、“对偶”、“声律”是骈文形式美的四要素。
2 、反复诵读,找出例句,注意停顿、对偶、平仄(平以“ = ”,仄以)。
3 、全班齐读,分两组,一组读上句,另一组读下句,体会铿锵的节奏,音韵之美。
四、品赏语句,体悟内涵1 、本文言随意遣,思如泉涌,不乏溢美之辞,请从二、三段中找出你喜欢的骈句,体味它的艺术效果。
参考: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水“尽”,潭“清”,烟“凝”,山“紫”用词简洁洗练。一个“寒”字写出了水的清澈、清冷,使人顿觉清爽。十四字写出了清明的湖水和紫色的暮蔼相融合的如诗如画的美境,表现出了水光山色的变幻之美,淡雅而浓重。)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虽序属三秋,但层峦耸翠,群峰争秀,檐翼凌空,鲜艳欲滴,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其一美;上有层峦出霄,下有飞阁临地,俯仰之间,上下辉映,危楼高耸的壮观毕现,其二美;“耸翠”与“流丹”,“上出”与“下临”对偶工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读来琅琅成声,其三美。登临名阁,高瞻远瞩,王勃不是临摹山水,而是诗意地描绘:“寒潭清”“暮山紫”如梦如画,“层峦耸翠”“飞阁流丹”色彩明丽,楼台壮丽雄伟,又有旷远的山川,繁华的市井,我们被眼前壮美的景色所吸引、吞吐、浸润,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这不仅是才气使然,更是作者诗情的外化。)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有载,“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前两报,公不以为然,直到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前人写水天相接之景的诗句不少,试与王勃此句比较,说说王勃何以“当垂不朽矣”。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
参考 :
①以上三句都是写水天(或天山)相接,相与共色的静态美,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有个别句求工,如:天与水兮相逼的“逼”字,但整体而言,是一幅幅淡雅沉静的画面,缺少灵动的色彩。
②王勃的诗句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寥寥数笔,极富动感,遥远的天际红霞飘动,白鹭迎着霞光展翅翱翔,红白相应,熠熠生辉。境界开阔,自然奔放。
③这是一幅燃烧着的富有激情的画面,在秋水长天的背景下,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不仅是霞光的映照和鸟的飞翔,而是明丽鲜活的生命在苍茫天地间尽显生命的张力和豪情。或许登楼远眺的王勃面对浩瀚高远的大千世界,胸襟为之开阔,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就是那只白鹭,在人生天地间飞舞翱翔,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 结合文本,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字句的研读咀嚼中披情入文。)
2 、高阁宴饮,良辰美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本是“四美俱,二难并”,为何还要“兴尽悲来”?(结合文本,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