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3

2019-05-18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回目录

奥德赛
 [学习目标]
1.与文本对话,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通过文本学习,深刻领会作品中人物强烈的思乡情感,特别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认真阅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语句,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的理解。
3.热点:请联系当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海外游子回国探亲投资等的现实,也可联系流行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的父老乡亲》等,谈谈你对“桑梓情”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荷马和《荷马史诗》
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荷马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出生于爱琴海东边。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 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 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XX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基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XX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