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2

2019-05-09
⑵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使音节悦耳动听⑶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a.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b.侧面烘托: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这就是烘托美。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附: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②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③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琵琶女追述过去,“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则是从观者的反应来烘托技艺的高超,体现音乐的美妙。④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已“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婉痛切使人动容,“满座”为之“掩泣”,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也是强烈地烘托出音乐的精神美无比吗?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⑷曲中带情:过渡: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审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举动、主张、活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它广泛地渗入其它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能触发其它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因此,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的特点和作用问题,向来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诗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读者与情境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美的具体体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