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课堂教学实录

2019-05-07

(学生自读,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10:最早的时候,作者喜爱打猎,见到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认为狼少了,鹿就多了;鹿多了,打猎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后来,他发现,事与愿违。狼少了,鹿在某一特定时期确实增多了,但好景不长,鹿群的无限制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鹿群的生存,最后,鹿群消失了。
师:很好。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几自然段?
生11:第六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来齐读第六自然段,加深对作者这一思想观念变化的印象。
(生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得知,作者在一只老狼的垂死的绿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新的东西”直接诱使其改变过去的观念。那么,这一“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阐述一下?
生12:我认为这个“新的东西”就是作者以前不曾拥有过的思想。作者借用狼的眼光来表白这种思想——狼也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遭到剥夺,尽管有的物种很强大,比如人。假如谁剥夺了其他物种生存的权利,谁就将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大家平等、友好、和谐地一起生活,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有发展前途的世界。
师:我为你的发言感到骄傲。因为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不仅已经掌握了作者在本文中所要阐发的观点的精髓,而且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老师顺着你的解说,再做点补充。作者在这里的思考,事实上涉及到一个生态伦理的问题。就像人类拥有道德伦理一样,生态也拥有它的伦理,这个伦理,要求所有生活于生态中的对象,不管是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与其他物种平等的地位上。就像“人生来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中,都是平等的。大家在生态链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有主人,却没有主宰。假如大家都能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去观照大自然,就会发现大自然当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奥秘和魅力。
作者在文章的末段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无人发言)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对于这种意味深长的句子,我们应该掘地三尺,深入体味。请大家先朗读一遍末段文字,然后交流讨论。
(生朗读。朗读后交流讨论。)
生13:“荒野”应该是人迹罕至甚至是人迹不至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动物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
生14:自然界最大、最凶的天敌不是老虎、狮子,而是人类。人类应该收敛一点、谦虚一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生15: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自己的利益驱使或思想偏差影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只有大自然才能抱有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从而给人真正的启迪。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越好,各种物种的生活更加自由、和谐。
师:说的好。每一种生物的意愿都不尽相同,不同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理由,争取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像山那样思考,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我觉得作者这种观点与我们古人的某些见解很相似,这里选择两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