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课堂教学实录

2019-05-07

生5:我认为,狼生性就是骄傲的。
师:好像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你的结论。能不能展开做一点具体的解说?
生5:我觉得,在作者笔下,狼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自己也是荒原、山林的主人之一,它也有生存在荒原、山林之中的权利。但是,随着人类的日趋强大,它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它敢于对抗,绝不驯服;面对遭受人类灭绝性屠杀这样的苦难,它们敢于蔑视,绝不屈服。作者在第一段中这样给狼的“嗥叫”作解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用“骄傲”一词形容狼的嗥叫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有深度,不简单。接下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三个问题:这一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以分成几类?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
(生默读思考)
生6:狼的这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的注意。
生7:还有山。
师:生7很细心。刚才生6筛选了很多显性信息,而遗漏了隐性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遗漏的隐性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课题是——
生:(齐喊)“像山那样思考”。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启示一:筛选信息,要心细如发,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隐蔽性的信息存在。启示二:我们可以将上述对象分成两类。怎样分?
生8:“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归为一类,“山”归为另一类。
师:聪明,一点即通。那么,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生8:“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师:概括一下,我们将“山”这一对象单列,是因为“山”有两个其它对象不能拥有的特点:一,长久存在;二,客观。其中“客观”尤为重要。为什么?
生9: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师:(走到生9跟前,拍其肩,问)大山认为,狼跟我们人类是平等的。把你看成和狼一样的生命,你能接受吗?
生9:能。
师:真的能?
生9:(坚定)能!
师:看来你能做狼的朋友了,狼会喜欢你的。(生大笑)作为生态学家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你这个年纪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成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甚至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的。
(投影展示作者青年、中年、老年像。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著有《野生动物管理》、《沙乡年鉴》等。)
师: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后遭到遗弃。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XX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乡年鉴》,课文就是从这本著作中选来的。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变化发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四、五、六自然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概括说说作者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