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参考答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二、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到的新闻报道,体会文章独特的写法。参考答案: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后一问题最好让学生找几篇新闻,对比着看看。我们平时所见的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三、命题意图:品味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参考答案:1.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2.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3.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短新闻两篇 教学全案
2019-05-05
董建华说,如同香港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又一次来到了转折关头。过去,在每一次转折关头,身经百战的香港人,都能够转危为安,屡战屡胜。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呢?是一股旺盛的香港精神。香港精神表现在香港人自强不息、能屈能伸、勇猛进取、灵活应变、刻苦耐劳、永不言败的个性特点上。 他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艰辛,也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道路。世界的变化,催逼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激励着我们;“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鼓舞着我们。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在奋斗目标上精诚团结,在坚定信念、共同承担上万众一心,彻底清除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将香港经济发展起来,将“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成功向前推进。 鉴赏提示:这是一篇短消息,第1段是导语,写了董建华在就职典礼上致辞,直接点题。剩下的自然段是消息的正文部分,是对导语部分的扩展补充。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篇短消息的金字塔结构,体会其主次分明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