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教学全案

2019-05-05
    师  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    师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生  “可怕”。    生  “居然”。    生  “不该”。    师  同学们找得相当准确。“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生  不是。    师  为什么?    师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  出人意料。    生  本来不该有却有了。    师  (抓住学生话头)第2段也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生  灰暗的天空。    生  凋零的花朵。    生  令人窒息的悲剧。    师  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  反语。    师  对,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生  在第3、4、5段有交代。    师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生  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师  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生  参观者身上。    师  好,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师  哪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  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生  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    生  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生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生  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师  还有同学补充空白吗?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