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教学全案
2019-05-05
师 好,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大家一起说说看。 生 第1、2、3段…… 生 还有第5、6、7、8、9段。 师 好,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 生 (抢答)背景材料。 师 大家非常聪明,回答完全正确。那么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 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师 这位同学对消息的结构非常了解,报纸肯定看得不少。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学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 导语。 生 主体部分。 师 正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 师 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生 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 师 这些标志着什么? 生 (齐声)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师 好,综合大家的意见,导语部分告诉我们:(幻灯显示)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师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生 我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师 (顺势引导)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生 (受启发)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 师 (鼓励)好,继续! 生 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 生 老师,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 师 (笑)同学们说会不会? 生 (想当然的)不会! 师 为什么? 师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 生 (迫不及待)老师,我明白了。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