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可分若干情节概述。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鉴赏这篇文章的优美段落。
参考答案: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5.诸郎中执兵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7.断其左股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参考答案: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 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
见“问题探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建议
本文的人物形象刻画很成功,如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王贪残怯弱,秦武阳外勇内怯,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贴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有关资料
一、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XX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