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2019-03-06

六、小结
1、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2、形式特点
    象征: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七、作业
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