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推荐一名成员来为大家朗读文章的第十段,注意读出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教师适当点评)
尾声:可概括为“没有我的日子里”,作者包含歉意,进行沉痛的自我剖析。
(情感线索至此梳理完毕)
在梳理完作者情感线索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与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密结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一个坐标轴:
(教师板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以一个小故事做引,展开正文的叙述。先写了艺术家的狗被打断腿而惨死,作者由这只小狗想到了自己养过的一只小狗,它是那么的活波、可爱,然而也难逃厄运,“包弟”被送上了解剖台。两条狗虽然品种不同,主人不同,品性不同,但是他们的悲惨结局却是相同的。作者正是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相同的结局来告诉人们在那个的特定时期的社会动乱,人性的扭曲,及对人们的迫害和摧残。连无辜的对人忠诚的小狗也难逃一劫,更何况人呢?再来看我们的情感心电图,大家说,全文感情发生巨大变化的部分是?(文革时期来临,我和包弟一朝痛别)
作家秦牧曾这样描述一段文革期间的见闻,“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在一德路到人民路短短的一段距离内,竟见到八具吊在树上的这样的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并直面故事发生的背景——文革。
播放ppt请同学朗读内容,并观看小短片《蓝风筝》
我希望通过红卫兵震天的呐喊,同学们能多少感受到那个人人自危,动荡不安的年月的荒蛮。以及这种荒蛮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就像冯骥才先生说过的:
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 众所周知,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老作家老舍,也是文革的受害者之一。1966年夏天,“文革”风暴呼啸而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顷刻间陷入一场空前浩劫。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他们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老舍头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临到头上,老舍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 8月24日,老舍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公园投湖自尽。(播放ppt)
在这场浩劫中,巴金先生得以保全性命,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以小狗包弟作为牺牲,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人性中恶的部分,在灵魂的审判台上毕露无疑。在接下来的自白中,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变化真实地体现在了文字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是时间的流逝有没有使巴金老先生的情感得到缓解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最后三段的录音,然后告诉我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在对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要明确:《小狗包弟》的最大意义与其说是在批判,还不如说是在反思,具体的说,是对自身的反思,也是对以作者为代表的整个知识阶层的反思。作者的笔调是沉重的,自我解剖是严厉的,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他仿佛站在灵魂的审判台前,拷问自己、鞭挞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作者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他曾经强忍着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虔诚的接受思想改造。(播放ppt巴金的文革生涯)在造反派手里的大棒之下,“默默忍受、毫不申辩”;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串连者面前,态度“顺从而认真”;在学习《语录》和《讲话》时“态度诚恳,身体力行”。在强大的专政机器下,富有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成为“逆来顺受”的软弱的臣民,直到运动后期,才终于看清这场历史的大骗局。在新时期,当巴金从历史的废墟中站起来回视那段历史时,除了发现历史的丑陋与黑暗之外,更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弱点:过于听话、过于天真、过于软弱,贪恋生命以至到苟活的地步。当年像摔掉包袱一样将包弟送上了医院的解剖桌,在自己的心上作者却承受了永远也摔不掉的重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这发自肺腑的自谴自责,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相对于那些变节者、出卖亲友者、落井下石者、投机取巧者、混水摸鱼者,作者的所作所为实在算不了什么。从表面上看,这种灵魂的拷问已到了苛责的地步,却正指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民族陷入灾难的原因:民族人格,尤其是作为大众精英与代表的知识分子人格的萎顿与贫弱。作者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这笔“心灵的欠债”使作者的心永远在无边的忏悔中“煎熬”。但惟其如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才有希望,整个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作者的拳拳之心灼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