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2019-03-014、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
5、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
明确: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灯显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本篇报道,作者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学们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那又该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呢?
明确:当年英国殖民统治者是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的,现在他们又坐“不列颠尼亚”回去了。这既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文中像这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
3、现在让我们纵观全文,该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意?
明确:永别了,一去不复返了,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三、课堂小结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从海上走了,永远地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也终告洗刷。请不要忘记香港的过去,也不要忘怀香港回归的喜悦。让我们为香港的未来欢呼,为我们中华民族明日的腾飞欢呼。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形式交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