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

2019-02-16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四、听朗诵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①、本文报道了时传祥怎样的经历、遭遇?
②、全文五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几个方面?
③、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学生白读课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结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评点归纳: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毗:”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时传祥精神可概括为: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五、本文文体补充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
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指名读第一部分
①、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这篇通讯的背景资料,为后问人物故事提供环境。
②、提问:本段交代了什么样的环境?(同桌讨论后交流)
明确:交代了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日呢的良知。“寻找时传祥”也就是要找回做人的良知。
③、老师小结
本部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深刻而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但作者深感责任的重大,尤有“重访”的必要和重要。
2、讲析第二部分
①、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看书后回答)
明确: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实在、敬业精神。
②、提问:第6自然段哪些词紧扣“寻找”的主题?(稍作思考、浏览后回答)
明确:“循着”“重访”“探寻”。
③、追问“这三个词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同桌讨论)
明确:是总在“寻找”,表明引出下文的回忆。
④、提问:在寻找过程中,作者问到两种人,两种人的反映都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看书后同桌稍作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
a、问到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大学生也:“双眼漠然”,表明不知道、不了解。说明时传祥距离年轻一代太遥远了。
b、问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有些激动”表明惊讶、惊喜,是盼望已旧的神态,说明他们对时传祥喜爱、怀念,对时传祥精神回归的热切盼望。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