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侠列传》(节选)北京版

2019-01-05

译文如下:
郭解是轵(zhǐ)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是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第三自然段:郭解与傲慢少年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1〕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2〕“是人,吾所急也,〔3〕至践更时脱之。”〔4〕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倨者乃肉袒谢罪。〔5〕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注释】〔1〕“箕倨”,古代无椅子之类的坐具,所以席地而坐,同时两手据膝,就认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为这种姿式像簸箕,所以叫“箕倨”。“倨”,通“踞”。〔2〕“尉”,指县尉,汉代负责一县治安的官吏。“史”,通“吏”。“尉史”,县尉的属吏。〔3〕“急”,急需。〔4〕“至践更时脱之”,汉代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男子要轮番到边境上去服兵役,叫做更。不能服兵役的人出钱给官府,由官府雇人去服兵役,叫做更赋。贫苦居民受雇代人服兵役叫做践更。〔5〕“肉袒”,裸露上体,古代谢罪或祭祀时要袒露上体,以表示悔过或虔敬。
    译文如下: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第四、五自然段:郭解讲信用,不抢功,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人缘好。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问,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3/7